多介质过滤器的清洗周期(即反冲洗周期)并非固定数值,而是受原水水质、运行参数、滤料类型及后续工艺要求等多重因素影响,通常在 8 小时~7 天 范围内波动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:
一、影响清洗周期的核心因素
清洗周期的本质是 “滤层截留污染物达到饱和前的运行时长”,关键影响因素包括:
原水污染物浓度
原水悬浮物(SS)浓度高(如地表水雨季 SS 达 100~500mg/L):污染物快速堵塞滤料间隙,清洗周期短(8~24 小时);
原水较清洁(如地下水 SS≤10mg/L):滤层负荷低,周期可延长至 3~7 天。
运行滤速
滤速过高(如>15m/h):水流冲击力大,颗粒易穿透滤层,且滤层压实快,周期缩短(可能<12 小时);
滤速适中(8~12m/h):周期相对稳定(1~3 天)。
出水水质要求
若后续为超滤 / 反渗透膜(对进水浊度要求严格,需≤1NTU):当出水浊度升至 0.5~1NTU 时,需立即清洗,周期较短;
若后续为简单工艺(如冷却塔补水):出水浊度可放宽至 5NTU,周期可延长。
滤料状态
新滤料或刚再生的滤料:吸附能力强,周期较长;
滤料老化、板结或污染(如生物黏泥附着):截留能力下降,周期缩短。
二、常见场景下的清洗周期参考
市政自来水预处理(SS 通常 5~20mg/L)
常规滤速(8~10m/h):周期多为 2~4 天;
核心判断指标:出水浊度>1NTU 或进出口压差>0.05MPa(初始压差约 0.01~0.03MPa)。
地表水(江河湖 water)预处理(SS 波动大,雨季可达 100~500mg/L)
需配合混凝沉淀预处理:周期 1~2 天;
未预处理时:可能缩短至 8~24 小时,需频繁反冲洗。
工业废水预处理(如化工、印染废水,SS 50~300mg/L)
含大量胶体或有机物:周期 12~36 小时,且需加强反冲洗强度(避免滤料污染)。
地下水预处理(SS 低,但可能含铁锰)
若用锰砂滤料除铁锰:周期 3~7 天(铁锰氧化物沉淀速度较慢)。
三、清洗周期的控制方式
定时清洗:根据经验设定固定周期(如每天凌晨反冲洗),适用于水质稳定场景;
定参数清洗:当满足 “出水浊度超标”“进出口压差达到设定值(如 0.1MPa)” 或 “运行时间达到阈值” 中任一条件时,自动启动反冲洗,更精准且节水节能(目前主流方式)。
总结:多介质过滤器的清洗周期需 “因水制宜”,核心是在 “保证出水水质” 和 “降低运行成本(减少反冲洗水耗、能耗)” 之间平衡。实际应用中,建议通过初期调试确定基准周期,再根据水质波动动态调整,通常以 1~3 天 为最常见范围。
确定多介质过滤器的直段高度(滤层上方的垂直自由空间)需综合滤料特性、反洗工艺、运行工况等因素,核心目标是满足滤层反洗膨胀需求、保证运行稳定性,并避免过度设计导致成本浪费。以下是具体的确定方法和步骤:一
多介质过滤器的直段高度(指筒体中滤层上方的垂直自由空间高度,不包含封头或锥形顶部的高度)是影响设备运行效率、滤料寿命及反洗效果的关键设计参数。其核心作用是为滤层反洗时的膨胀、水流扰动及稳定运行提供必要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是维持滤层过滤效率的关键操作,目的是通过反向水流(或辅以空气擦洗)松动滤层,清除截留的污染物(如悬浮物、胶体、有机物等),恢复滤料的吸附和过滤能力。以下是详细的反洗步骤及注意事项:一
多介质过滤器的滤料在首次使用前需进行严格处理,目的是去除滤料生产、运输过程中残留的杂质(如粉尘、碎屑、可溶性物质等),避免污染出水水质、堵塞滤层或影响过滤效率。具体处理步骤如下:一、预处理:筛选与分级
多介质过滤器的清洗周期(即反冲洗周期)并非固定数值,而是受原水水质、运行参数、滤料类型及后续工艺要求等多重因素影响,通常在 8 小时~7 天 范围内波动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:一、影响清洗周期的核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