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过滤阶段(正常工作状态)
此时水流方向为自上而下,具体路径如下:
原水进入:待处理的原水(如自来水、地下水、污水等)通过进水管路,首先进入过滤器顶部的布水装置(常见形式为多孔板、花篮式布水器或喇叭口布水器)。
均匀布水:布水装置的作用是将原水均匀分配到整个过滤介质的表面,避免局部水流过快冲散介质层,确保水流平稳进入介质层。
穿透介质层:
水流先流经上层过滤介质(如无烟煤,粒径较大、密度较小),较大的悬浮物、胶体颗粒在此被截留或吸附。
随后水流进入中层介质(如石英砂,粒径中等),进一步去除较小的颗粒物,此时水中的杂质已被大幅过滤。
若存在下层介质(如锰砂或更细的石英砂),水流继续穿透,完成深度过滤,去除残留的微小颗粒或特定物质(如铁、锰离子)。
集水排出:经过多层介质过滤后的清水,到达过滤器底部的集水装置(如多孔集水管、滤网式集水器),集水装置会收集清水并阻止过滤介质泄漏,最终通过出水管路排出,进入后续处理系统(如反渗透设备、用水点等)。
简单概括:原水→进水管→顶部布水器→上层介质→中层介质→下层介质→底部集水器→出水管→后续系统。
二、反洗阶段(恢复过滤能力)
当过滤介质截留杂质过多,进出水压力差达到设定值(通常 0.05-0.1MPa)时,设备进入反洗阶段,水流方向为自下而上,具体路径如下:
反洗水进入:反洗水源(通常为过滤后的清水或外接洁净水)通过反洗进水管路,从过滤器底部进入集水装置。
反向冲洗介质:
反洗水通过集水装置均匀向上流动,首先冲击下层介质,使其松动、膨胀(膨胀率通常为 50%-70%),介质颗粒相互摩擦,将截留的杂质剥离。
水流继续向上,冲击中层和上层介质,同样通过膨胀和摩擦,将各层介质表面的杂质冲刷下来。
污水排出:携带杂质的反洗污水向上流动,到达过滤器顶部后,通过顶部的排污装置(如溢流口、排污阀)排出,完成杂质清除。
正洗(可选):反洗结束后,部分设备会进行短时间正洗(水流方向与过滤阶段一致),目的是将残留的反洗污水冲洗干净,确保下次过滤时出水合格。
简单概括:反洗水→反洗进水管→底部集水器→下层介质→中层介质→上层介质→顶部排污装置→排污管。
关键说明
水流路径的顺畅性依赖于布水 / 集水装置的设计:若布水不均,可能导致局部介质过度截留杂质,缩短过滤周期;若集水装置堵塞或破损,可能导致介质泄漏或出水浑浊。
不同介质的粒径和密度差会影响水流阻力和过滤效果:上层介质粒径大、密度小,下层粒径小、密度大,既保证水流均匀穿透,又实现 “先粗后细” 的梯度过滤,提高杂质截留效率。
通过明确水流路径,可以更好地理解过滤器的工作逻辑,为设备调试、故障排查(如出水浑浊、压力异常)提供依据。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时间与滤料类型密切相关,不同滤料的粒径、孔隙率、吸附能力及机械强度等特性,会直接影响反冲洗时污染物的剥离难度和滤料再生效率。以下是具体关联机制及差异分析:一、滤料物理特性对反洗时间的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时间需综合水质特性、滤料类型、反冲洗强度等因素动态调整,合理确定反洗时间既能保证滤料再生效果,又能避免过度冲洗导致的能耗浪费。以下是具体确定方法及关键参数:一、反洗启动条件:触发反冲
提高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效果需从滤料选型、结构优化、运行参数调控及预处理工艺等多方面入手,以下是具体策略及实施方法:一、滤料优化:提升截污能力与效率1. 科学搭配滤料层级与粒径分层原
多介质过滤器虽适用范围广泛,但受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性影响,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限制,主要体现在水质适应性、处理精度、运行条件等方面。以下是具体限制及分析:一、水质适应性限制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
多介质过滤器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,它通过多种过滤介质的组合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、有机物等杂质。其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过滤效果、运行成本、适用范围等多个方面,以下是详细介绍:一、过滤效果优异</h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