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制原水水质是减少多介质过滤器滤料污染的核心手段,通过针对性预处理和水质调控,可从源头降低污染物负荷,延缓滤料堵塞、板结或化学污染。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强化预处理,降低污染物总量
去除悬浮物与胶体物质
混凝沉淀 / 澄清:针对高浊度原水(如地表水、工业废水),投加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、硫酸亚铁),通过压缩双电层、吸附架桥作用使胶体颗粒凝聚成大絮体,经沉淀池或澄清池去除。例如,原水浊度>100NTU 时,混凝沉淀可将浊度降至 5NTU 以下,减少滤料截留压力,避免悬浮物穿透滤层形成深层污染。
格栅与过滤预处理:设置细格栅(孔径<5mm)或微滤机,拦截原水中的纤维、塑料颗粒、藻类残骸等粗大杂质,防止其进入多介质过滤器堵塞滤料孔隙;对含大量泥沙的原水,可增设石英砂粗滤池,预先截留粒径>10μm 的颗粒,降低后续滤料负荷。
控制溶解性污染物
氧化处理:针对含铁、锰原水,通过曝气或投加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、氯),将二价铁、锰离子氧化为三价氢氧化物沉淀,经沉淀过滤去除。例如,含铁量>0.3mg/L 的地下水,需通过曝气塔或氧化池预处理,避免铁离子被滤料吸附形成铁垢。
有机物预处理:对高有机物原水(COD>5mg/L),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、臭氧氧化或生物预处理(如生物滤池)降低溶解性有机物(如腐殖酸)。例如,在原水中投加 5-20mg/L 粉末活性炭,可吸附 60% 以上的小分子有机物,减少其在滤料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生物膜滋生。
二、调控水质关键参数,抑制污染条件
控制浊度与悬浮物(SS)
原水浊度直接影响滤料截留压力,需通过在线监测将浊度稳定控制在设计范围内(地表水预处理后浊度建议<5NTU,地下水<1NTU)。具体措施包括:
雨季或原水浊度波动时,及时调整混凝剂投加量(如从 5mg/L 增至 15mg/L),并延长沉淀时间;
安装浊度在线监测仪,当浊度突升(如超过 20NTU)时,自动切换至备用原水(如井水),避免高浊冲击。
降低微生物与生物活性
微生物滋生会导致滤料生物膜污染,需通过以下方式抑制:
消毒预处理:对水温>25℃、有机物含量高的原水,投加次氯酸钠(余氯控制在 0.5-1mg/L)或紫外线消毒,杀灭细菌、藻类及原生动物,减少滤料表面生物黏附;
控制营养盐:若原水含高氨氮(>1mg/L),可通过硝化工艺预处理,降低微生物繁殖的氮源,避免生物膜过度生长。
去除特征污染物质
有机物控制:对含腐殖酸、富里酸的原水,采用臭氧 - 生物活性炭工艺(O₃-BAC),臭氧氧化可破坏有机物分子结构,提高其可生化性,再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,使原水 COD 降至 3mg/L 以下,减少滤料表面碳化或黏性污染;
重金属与硬度控制:对高硬度(总硬度>300mg/L)或高硫酸盐原水,可通过软化处理(如离子交换、石灰软化)降低钙镁离子浓度,避免滤料表面形成碳酸盐或硫酸盐结垢;对含重金属(如铜、锌)的工业废水,预处理时投加硫化物沉淀去除,减少滤料化学吸附污染。
三、稳定原水水质波动
均质调节
建设原水调节池,通过水力搅拌或机械搅拌使水质、水量均匀化,避免因雨季、工业排水波动导致的浊度、pH 值、污染物浓度骤升。例如,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作为原水时,调节池可缓冲进水 COD、SS 的短时峰值,确保进入多介质过滤器的水质稳定。
实时监测与联动调控
在线监测原水关键指标(如浊度、pH、COD、铁锰浓度),并与预处理系统联动:
当浊度超过阈值时,自动增加混凝剂投加量或启动备用过滤单元;
当 pH 偏离滤料适宜范围(如石英砂适宜 pH 6-8)时,通过加酸 / 加碱调节,避免滤料因酸碱腐蚀导致表面结构破坏,增强污染物吸附能力;
监测微生物指标(如 ATP、异养菌数),超标时自动启动强化消毒程序。
四、针对性处理特殊原水
含油原水:若原水含乳化油(如油田废水、机械加工废水),预处理时投加破乳剂(如聚合铝盐),并通过气浮池去除油分,使油含量降至 0.5mg/L 以下,避免滤料表面形成油膜堵塞孔隙;
高藻类原水:夏季地表水易滋生藻类,预处理时可投加除藻剂(如硫酸铜),或采用气浮 - 过滤联用工艺,去除藻类及代谢产物,防止滤料因藻类黏附形成绿色团块等。
多介质过滤器作为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预处理设备,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决定后续工艺(如反渗透、离子交换等)的效率与寿命。运行管理需围绕 “前置控制、过程监控、异常处理、周期维护” 四大维度展开,通过精细化操作降
多介质过滤器反洗的核心是高效清除滤料层截留的杂质,恢复滤料截污能力,反洗效果直接影响过滤器运行周期与出水水质。优化需围绕 “工艺适配、参数精准、操作规范、特殊工况应对” 展开,具体措施如下:一、优化反
延长多介质过滤器运行周期,需围绕 “减少滤料截污压力、提升滤料截污能力、优化运行与反洗条件” 核心逻辑,从原水预处理、滤料管理、运行调控、反洗优化及监测管理五方面综合施策,具体方法如下:一、强化原水预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周期(即两次反洗间隔的时长)并非固定值,核心受原水水质、滤料特性、运行负荷、工艺要求四大类因素影响,各因素通过改变滤料的截污速度和饱和程度,直接决定周期长短,具体分析如下:一、核心影
确定多介质过滤器反洗最佳时间,核心是平衡 “过滤效果” 与 “运行成本”,需结合压差变化、运行周期、出水水质三大核心指标,辅以实际工况调整,具体可按以下逻辑操作:首先,以进出口压差为首要判断依据。过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