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系统是恢复滤料过滤性能的核心装置,其故障会导致滤料清洗不彻底、过滤效率下降,甚至引发滤料板结、设备损耗等问题。常见故障主要集中在反洗动力、布水 / 布气均匀性、控制逻辑及附属部件等方面,具体如下:
一、反洗动力不足或参数异常
反洗依赖水(或气水混合)的冲击力剥离滤料表面污染物,动力系统故障会直接影响清洗效果,常见问题包括:
反洗水泵出力不足
表现:反洗时流量偏低、压力不稳定(如低于设计值的 80%),滤料翻动不充分,排水浊度长期低于 5NTU(未达到 “清澈” 标准)。
原因:水泵叶轮磨损(长期输送含杂质水导致)、入口管道堵塞(如滤网被滤料碎屑或杂物卡住)、电机转速下降(皮带松动或电机故障)。
排查:用流量计检测实际流量,拆解水泵检查叶轮磨损程度,清理入口滤网,校准电机转速。
气洗系统压力 / 流量不足
表现:仅气洗阶段滤料无明显扰动,局部出现 “死区”(滤料静止不动),反洗后滤料仍有黏连。
原因:空压机压力不足(安全阀起跳或活塞环磨损)、布气管堵塞(孔眼被滤料或生物黏泥封堵)、气动阀内漏(导致气压流失)。
排查:检测空压机出口压力(应稳定在 0.1-0.15MPa),拆开布气管检查孔眼通畅性,关闭气阀后观察压力表是否保压(保压 30 分钟压力降超过 0.02MPa 即为内漏)。
反洗强度超标或波动
表现:反洗时滤料大量流失(排水中可见明显滤料颗粒),或反洗时间内压力骤升骤降。
原因:阀门开度失控(如电动阀执行器故障导致开度过大)、反洗管道管径偏小(设计缺陷)、进水压力不稳定(前端供水系统波动)。
处理:校准阀门开度反馈信号,更换适配管径的管道,加装稳压阀稳定进水压力。
二、布水 / 布气不均匀
反洗时水流或气流需均匀分布于滤料层,若局部偏流,会导致部分滤料清洗不彻底、部分滤料过度冲刷(流失),常见原因包括:
布水 / 布气装置堵塞或损坏
布水器(如多孔板、滤帽、布水支管)堵塞:滤帽缝隙被滤料碎屑、生物黏泥或硬垢封堵(长期处理高硬度水易结垢),导致局部无水流通过,表现为滤料层 “高低不平”(堵塞区域滤料下沉)。
布气管穿孔或错位:布气管(如 UPVC 管)因腐蚀(处理酸性水时)或反洗冲击破裂,或固定支架松动导致管道偏移,造成局部气量过大(滤料剧烈翻滚)、局部无气(滤料静止)。
处理:定期拆卸滤帽清洗(用草酸溶液浸泡去除水垢),更换破损的布气管并重新固定,确保孔眼朝向一致(通常向下或斜向 45°)。
滤料层级配紊乱
表现:反洗时上层滤料(如无烟煤)局部 “沸腾” 剧烈,下层滤料(如石英砂)几乎不动,或细滤料集中在某一区域堆积。
原因:长期反洗强度不均导致滤料级配破坏(粗滤料下沉、细滤料上浮),或新装滤料时级配未按 “上疏下密” 铺设(如石英砂混入无烟煤层)。
处理:停止运行后手动松散滤料,重新筛分补充滤料以恢复级配,必要时在滤料层间增设隔板(如尼龙网)防止混层。
三、控制逻辑或阀门切换故障
自动反洗系统依赖传感器信号和阀门联动,控制逻辑异常会导致反洗时机错误或流程中断:
反洗触发条件失灵
表现:未达到设定条件(如进出水压差未超 0.15MPa)却频繁反洗(浪费水 / 气),或压差超标后仍不启动反洗(滤料板结风险)。
原因:压差传感器故障(膜片堵塞或零点漂移)、浊度仪读数失真(探头污染)、PLC 程序逻辑错误(如误设 “时间优先” 而非 “压差优先”)。
处理:定期校准压差传感器(用标准压力计对比)、清洗浊度仪探头(每周用软布擦拭),检查 PLC 程序中反洗触发逻辑(建议优先以压差为主要条件)。
阀门切换卡顿或内漏
表现:反洗阶段阀门切换延迟(如进水阀未完全关闭时反洗阀已开启,导致水短路),或反洗结束后排水阀 / 气阀未关严(运行时持续漏水 / 漏气,导致产水量下降)。
原因:气动阀气缸漏气(密封圈老化)、电动阀电机卡涩(齿轮箱缺油)、阀门阀芯磨损(长期高频切换导致密封面损坏)。
处理:更换阀门密封圈,给电动阀齿轮箱加注润滑油,研磨或更换阀芯(建议每 2-3 年整体检修一次阀门)。
四、附属部件及管道故障
反洗系统的辅助部件(如排水槽、压力表、管路)故障易被忽视,但会间接影响反洗效果:
排水槽堵塞或损坏
表现:反洗排水时水位过高(淹没滤料层),导致滤料被 “闷泡” 而非 “翻动”,或排水槽边缘破损(滤料从缺口流失)。
原因:排水槽缝隙被滤料碎屑、纤维类杂质(如处理含藻类水时)堵塞,或长期受水流冲击导致结构变形(如混凝土槽开裂)。
处理:拆开排水槽清理缝隙杂物,修补破损部位(金属槽焊接修补,混凝土槽用环氧树脂封堵)。
管道腐蚀或泄漏
表现:反洗管道(尤其是金属管)外壁出现锈迹,接口处渗水,导致反洗压力损失(如实际压力比泵出口低 0.05MPa 以上)。
原因:长期输送含氯水(如自来水反洗)导致管道内壁腐蚀,法兰接口密封垫老化(如橡胶垫遇高温或化学药剂硬化)。
处理:更换腐蚀严重的管道(建议高腐蚀性环境改用 UPVC 或 316 不锈钢管),定期更换密封垫(选用耐酸碱材质如 EPDM)。
五、反洗后残留问题
反洗结束后若系统未复位,会导致运行时二次污染:
反洗水残留于滤层
表现:反洗结束后开启进水阀,初期出水浑浊(含反洗残留的高浊度水),持续时间超过 5 分钟。
原因:反洗后排水不彻底(排水阀关闭过早),或滤料层内积水未排净(如滤板排水孔堵塞)。
处理:延长反洗后 “排水” 步骤时间(至滤料层表面无明显积水),检查滤板排水孔通畅性。
气洗后 “带气” 进入运行阶段
表现:运行时出水管路有明显气蚀声,流量计读数波动大,滤料层因含气出现 “沟流”(水流短路)。
原因:气洗结束后放气阀未打开(管道内残留空气),或气水切换时气阀关闭延迟。
处理:在反洗程序中增加 “放气” 步骤(气洗后开启放气阀 30 秒),校准气阀关闭时间。
总之:反洗系统故障的核心影响是 “滤料清洗不彻底” 或 “过度消耗资源”,需通过定期预防性维护(如每周检查压力 / 流量、每月校准仪表、每季度检修阀门和布水器)和故障后针对性排查(从动力→分布→控制→附属部件逐步溯源)来解决。日常运行中,建议记录每次反洗的参数(时间、压力、排水浊度),通过数据对比(如反洗时间逐渐延长)提前发现潜在问题,避免故障扩大。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系统是恢复滤料过滤性能的核心装置,其故障会导致滤料清洗不彻底、过滤效率下降,甚至引发滤料板结、设备损耗等问题。常见故障主要集中在反洗动力、布水 / 布气均匀性、控制逻辑及附属部件等方
多介质过滤器的维护和保养是保障其过滤效率、延长使用寿命、降低运行成本的关键,需覆盖滤料管理、设备检修、反洗系统维护、日常监测等多个维度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一、滤料的维护与管理滤料是过滤的核心介质,其状
降低多介质过滤器的水耗成本,核心在于减少反洗用水(占总水耗的 80% 以上),同时控制系统渗漏和无效排水,需结合工艺优化、技术升级和管理改进多维度实施,具体方法如下:一、优化反洗工艺:减少反洗用水量反
在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管理中,“提升过滤效果” 与 “降低运行成本” 需通过系统性优化实现协同,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升级与精细化管理,在保证出水浊度、污染物截留率达标的前提下,减少能耗、水耗及滤料损耗。以下
反洗频率和反洗强度是多介质过滤器运行管理的核心参数,二者通过影响水耗、电耗、滤料损耗、设备寿命及过滤效率,直接决定运行成本的高低。合理控制这两个参数可显著降低成本,而不合理的设定则可能导致成本激增。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