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参数需要核对哪些内容:
| 参数名称 | 定义与作用 | 常规范围(适配工况) | 注意事项 |
|---|---|---|---|
| 设计流量(Q) | 设备额定处理水量,决定能否匹配系统需求 | 常规 0.5~500 m³/h(按设备尺寸 / 过滤面积设计) | 实际运行流量需≤设计流量的 120%,避免超负荷导致滤料穿透;需预留 10%~20% 余量 |
| 滤速(v) | 单位过滤面积的处理流量(v=Q / 过滤面积),反映过滤强度 | 石英砂过滤器:8~12 m/h;活性炭过滤器:6~10 m/h;超高速滤料:15~20 m/h | 滤速过高(>设计值 1.2 倍)易穿透,过低(<设计值 0.8 倍)易压实 / 滋生微生物 |
| 进出口压差(ΔP) | 过滤阻力的直接体现,判断滤料堵塞程度 | 正常运行:0.05~0.1 MPa;反洗触发:0.1~0.15 MPa | 压差骤升→滤料堵塞 / 原水 SS 突增;压差骤降→滤料流失 / 布水器损坏 |
| 工作压力(P) | 设备运行时的承压,保障水流稳定通过滤料层 | 常规 0.2~0.6 MPa(与系统管道压力匹配) | 压力波动≤±0.05 MPa,波动过大导致滤料偏流、水质波动 |
| 工作温度(T) | 适配原水温度,影响滤料性能和水流粘度 | 常规 5~45℃;高温工况:≤80℃(碳钢衬胶)/≤120℃(316L 不锈钢) | 温度<5℃→滤速下降、反洗效果差;温度>额定值→密封件老化、滤料失效 |
| 过滤周期(t) | 两次反洗之间的连续运行时间,反映滤料截留能力 | 常规 8~24 h(原水浊度 10~50 NTU);高浊度水:3~8 h | 周期过短(<3 h)→滤料堵塞过快;周期过长(>24 h)→滤料穿透风险升高 |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参数需要核对哪些内容:参数名称定义与作用常规范围(适配工况)注意事项设计流量(Q)设备额定处理水量,决定能否匹配系统需求常规 0.5~500 m³/h(按设备尺寸 / 过滤面积设计)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是 “过滤 - 反洗 - 正洗” 的闭环,其中过滤阶段是核心工作环节,反洗和正洗是保障滤料性能的 “再生环节”,具体流程如下:1. 第一阶段:过滤(工作阶段,核心净化过程)
多介质过滤器的性能特点围绕「净化效果、运行稳定性、适配场景、运维成本」四大核心,结合其分层滤料设计和循环再生机制,形成了 “高效、稳定、灵活、经济” 的核心优势,具体如下:核心性能优势(核心竞争力)<
多介质过滤器凭借「高效截污、稳定可靠、适配性强、运维经济」的核心优势,成为水处理系统的 “预处理核心单元”,广泛应用于市政供水、工业生产、饮用水净化、废水处理、特种行业等多个领域,核心作用是去除原水中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是 “过滤 - 反洗 - 正洗” 的闭环,其中过滤阶段是核心工作环节,反洗和正洗是保障滤料性能的 “再生环节”,具体流程如下:1. 第一阶段:过滤(工作阶段,核心净化过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