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流程主要分为过滤、反洗、正洗三个核心阶段,按顺序循环进行以保证持续过滤效果。
一、核心运行阶段:三阶段循环
1. 过滤阶段(正常工作状态)
这是过滤器的核心工作阶段,目的是去除水中杂质。
水流方向:原水从过滤器顶部进入,经布水器均匀分配后,自上而下流经多层滤料。
作用过程: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等杂质,通过滤料的物理拦截、吸附作用被截留在滤料层中。
出水状态:过滤后的清水从底部集水装置流出,进入后续处理工艺或直接使用。
切换时机:该阶段持续进行,直到滤料截留杂质过多,导致进出口压差升高(通常达 0.05-0.1MPa)或出水浊度超标,此时切换至反洗阶段。
2. 反洗阶段(恢复过滤能力)
当滤料污染严重时,通过反向冲洗清除滤料表面的杂质,恢复其过滤性能。
水流方向:反洗水从过滤器底部进入,向上冲刷滤料层。
关键动作:高速水流会使滤料层膨胀、松动,截留的杂质随反洗水一同从顶部的反洗排水口排出。
辅助操作:部分过滤器会搭配压缩空气进行 “气水联合反洗”,通过气泡扰动进一步提高杂质剥离效果,尤其适用于黏附性强的污染物。
持续时间:反洗通常持续 5-15 分钟,直至反洗排水浊度降至较低水平(一般 < 1NTU)。
3. 正洗阶段(准备重新过滤)
反洗后滤料层可能存在残留的杂质和反洗水,需通过正洗将其清除,避免影响后续出水水质。
水流方向:与过滤阶段一致,清水从顶部进入,自上而下冲洗滤料。
主要目的:冲洗滤料层中残留的反洗废水和细小杂质,同时使滤料层重新分布、压实,恢复正常过滤的床层结构。
出水处理:正洗初期的废水从底部排水口排出,不进入后续系统。
结束标准:当排出水的浊度、pH 值等指标与进水接近时,正洗结束,过滤器切换回过滤阶段,开始下一个循环。
二、流程控制方式
多介质过滤器的流程切换通常有两种控制方式,可根据应用场景选择:
手动控制:通过人工操作阀门,依次开启或关闭进水、出水、反洗、正洗等管路阀门,适用于小型、间歇运行的系统。
自动控制:通过 PLC 控制系统,结合压差传感器、浊度仪等仪表信号,自动判断切换时机并控制阀门动作,实现无人值守的连续运行,适用于大型、连续供水的工业系统。
确定多介质过滤器的正洗和反洗时间,核心原则是 “以水质指标为核心,结合时间范围和工况灵活调整”,而非固定死守时长,具体可按以下步骤和标准操作。一、反洗时间的确定方法:以 “杂质清除度” 为核心反洗的目
多介质过滤器的正洗和反洗不可以同时进行,二者是运行流程中前后衔接的独立阶段,核心目的和水流方向完全相反,同时进行会导致过滤系统紊乱、无法实现滤料再生。一、正洗与反洗的核心差异:无法同时进行的关键原因正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时间通常控制在5-15 分钟,具体时长需结合滤料类型、污染程度及反洗方式(单水反洗 / 气水联合反洗)灵活调整,核心判断标准是反洗排水浊度。一、反洗时间的常规范围与影响因素反洗时间并
多介质过滤器的正洗时间没有固定标准,通常控制在5-15 分钟,核心判断依据是出水水质,而非单纯的时间长短。一、正洗时间的常规范围与影响因素正洗时间会受滤料类型、反洗效果、进水水质等因素影响,不同场景下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流程主要分为过滤、反洗、正洗三个核心阶段,按顺序循环进行以保证持续过滤效果。一、核心运行阶段:三阶段循环1. 过滤阶段(正常工作状态)这是过滤器的核心工作阶段,目的是去除水中杂质。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