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介质过滤器通常采用多层不同密度、不同粒径的滤料(如上层无烟煤、中层石英砂、下层磁铁矿 / 石榴石等),按 “密度小、粒径大的滤料在上,密度大、粒径小的滤料在下” 的原则填充,形成 “上粗下细” 的孔隙梯度。
这种梯度设计让不同尺寸的致浊颗粒在不同滤层被分步截留,大幅提升了过滤效率(比单层滤料的浊度去除率高 30%-50%)。
水中的浊度主要由胶体颗粒(直径 0.001-1μm)引起,这些颗粒因带电荷(通常负电)而稳定分散,难以通过单纯筛分去除。多介质过滤器的滤料(如石英砂、无烟煤)表面粗糙且可能带正电,通过两种机制吸附胶体:
过滤器内的水流以低速稳定渗透(滤速通常 5-15m/h)通过滤层,水流在滤料间隙中形成复杂的绕流路径:
随着过滤进行,滤料截留的颗粒逐渐增多,孔隙被堵塞,过滤效率下降。此时通过反冲洗(反向水流或气水联合冲洗),将滤料层松动、悬浮,使截留的颗粒随反冲洗水排出,恢复滤料的孔隙和吸附能力,保证过滤器持续稳定降低浊度。
多介质过滤器通过 “梯度滤料分层截留 + 表面吸附凝聚 + 水流动力学辅助” 的协同作用,从大颗粒到微小胶体逐级去除水中致浊物质,最终可将原水浊度(如 10-100NTU)降至 1NTU 以下(甚至 0.1NTU),实现水质澄清。这种机制尤其适用于处理复杂水质(如工业废水、市政中水),是浊度控制的高效且经济的手段。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是恢复滤料过滤能力的核心操作,目的是通过水流(或气水联合)的扰动,清除滤料层截留的悬浮物、胶体等杂质,使滤料重新松散分层。反洗操作需严格按步骤控制参数,避免滤料流失或清洗不彻底。以下
多介质过滤器在运行过程中,需重点关注参数稳定性、滤料状态、反洗效果、预处理适配性及设备安全等问题,以避免过滤效率下降、滤料失效或设备损坏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一、核心运行参数监控,及时发现异常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操作需遵循 “准备→过滤→反洗→正洗” 的循环流程,核心是通过滤料截留污染物(过滤阶段),并通过反向冲洗恢复滤料性能(反洗阶段)。以下是具体操作步骤及关键要点:一、运行前准备
多介质过滤器阀门的材质选择需结合介质特性(如腐蚀性、温度、压力、颗粒含量)、工况要求及成本预算,主要分为金属材质、非金属材质及复合材料三大类,具体如下:金属材质阀门(高强度、适用于中高压工况)
多介质过滤器的阀门数量通常根据其功能设计和工艺流程确定,标准配置一般包含 7 个阀门,具体如下:一、核心阀门配置(7 个)进水阀控制原水进入过滤器的主通道,过滤阶段开启,反冲洗时关闭。常见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