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是恢复滤料性能的关键环节,但操作不当或设备缺陷可能导致反洗效果不佳,甚至损伤系统。以下是反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:
一、反洗不彻底,滤料残留污染物
表现:反洗后出水仍浑浊,过滤器运行短时间内压差再次升高,滤料表面附着明显泥垢或油膜。
原因:
反洗强度不足:反洗水流量或气压过低,无法有效扰动滤料层,导致污染物难以剥离(如石英砂滤料反洗流速需 15-20m/h,低于此值则清洗不彻底)。
反洗时间过短:常规反洗(水洗 + 气洗)需 15-20 分钟,若缩短至 10 分钟以内,污染物未完全排出。
滤料板结:长期未彻底反洗导致滤料黏连形成硬块,反洗水流无法穿透,需人工松动或更换滤料。
二、滤料流失或混合
表现:反洗排水中出现大量滤料颗粒,滤层厚度明显减少;或上层无烟煤与下层石英砂混合,失去梯度过滤效果。
原因:
反洗强度过大:水流或气流冲击力超过滤料重力,导致滤料被带出(如无烟煤密度小,反洗流速超过 20m/h 易流失)。
滤料支撑层损坏:底部承托层(如鹅卵石)移位或破碎,使滤料从配水系统缝隙漏出。
反洗程序紊乱:未按 “气洗→气水联合洗→水洗” 顺序操作,如直接水洗易导致滤料分层被破坏。
三、反洗时出现 “偏流” 或 “死角”
表现:反洗时过滤器内部局部区域水流剧烈,其他区域几乎无扰动,滤料清洗不均匀,部分区域仍残留污染物。
原因:
布水 / 布气装置故障:配水帽堵塞、布气管穿孔或分布不均,导致反洗水 / 气在滤层内分布失衡。
滤料装填不均:滤层存在局部凹陷或堆积,水流优先从阻力小的区域通过,形成 “短路”。
四、反洗后出水水质恶化
表现:反洗结束重新投用后,初期出水浊度、悬浮物反而升高,需长时间排放后才达标。
原因:
反洗排水不彻底:滤层内残留的高浓度污染物在过滤初期被水流带出,需延长正洗时间(通常 5-10 分钟)。
滤料破碎:反洗强度过大导致滤料颗粒碎裂,产生细小碎屑,随出水流失(如石英砂硬度不足时易发生)。
五、能耗或水耗过高
表现:反洗时水泵 / 风机电流异常升高,或反洗用水量远超设计值(正常反洗水量为过滤器容积的 3-5 倍)。
原因:
反洗参数设置不合理:如无必要地延长气洗 / 水洗时间,或盲目提高反洗强度(如用 25m/h 流速清洗石英砂,远超需求)。
管道堵塞或阀门故障:反洗管路阀门未全开、管道内有杂物堵塞,导致阻力增大,设备需超负荷运行。
六、设备异响或振动
表现:反洗时过滤器本体或管路剧烈振动,伴随 “砰砰” 声,长期可能导致接口松动、设备损坏。
原因:
气水混合时产生水锤:气洗切换为气水联合洗时,气流与水流冲击剧烈,未缓慢开启阀门缓冲。
滤料 “沸腾” 过度:反洗强度过高使滤料层剧烈翻腾,与器壁碰撞产生振动(如滤料膨胀率超过 50% 易发生)。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时间与滤料类型密切相关,不同滤料的粒径、孔隙率、吸附能力及机械强度等特性,会直接影响反冲洗时污染物的剥离难度和滤料再生效率。以下是具体关联机制及差异分析:一、滤料物理特性对反洗时间的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时间需综合水质特性、滤料类型、反冲洗强度等因素动态调整,合理确定反洗时间既能保证滤料再生效果,又能避免过度冲洗导致的能耗浪费。以下是具体确定方法及关键参数:一、反洗启动条件:触发反冲
提高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效果需从滤料选型、结构优化、运行参数调控及预处理工艺等多方面入手,以下是具体策略及实施方法:一、滤料优化:提升截污能力与效率1. 科学搭配滤料层级与粒径分层原
多介质过滤器虽适用范围广泛,但受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性影响,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限制,主要体现在水质适应性、处理精度、运行条件等方面。以下是具体限制及分析:一、水质适应性限制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
多介质过滤器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,它通过多种过滤介质的组合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、有机物等杂质。其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过滤效果、运行成本、适用范围等多个方面,以下是详细介绍:一、过滤效果优异</h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