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于过滤效果恶化的判断
过滤介质的核心功能是截留杂质、保证出水水质,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可能意味着介质已失效:
出水水质持续不达标
即使经过正常反冲洗,出水浊度、悬浮物(SS)仍超过设计标准(如浊度>1NTU),且排除了进水水质突变、反冲洗不彻底等其他因素。
水中异味、色度明显增加,说明介质的吸附能力已严重下降(如无烟煤对有机物的吸附饱和)。
过滤周期大幅缩短
过滤周期(两次反冲洗的间隔时间)较初期或正常状态缩短 50% 以上,且频繁反冲洗后仍无改善。这通常是因为介质孔隙被不可逆污染堵塞,截留能力急剧下降。
二、基于介质自身状态的判断
通过直接观察或取样分析介质的物理、化学性质,可判断其是否需要更换:
介质外观与形态变化
破损与粉化:取样观察,若介质(如石英砂、石榴石)出现大量破碎、棱角消失,或产生较多粉末(反冲洗排水中粉末明显增多),说明介质机械强度不足,已无法维持有效过滤孔隙。
污染与板结:介质表面附着黑色、黏性污染物,且反冲洗无法清除;或滤层出现局部板结(手感坚硬),导致水流分布不均。
级配混乱:上层无烟煤与下层石英砂边界模糊,甚至出现 “混层”(如石英砂被冲到无烟煤层),说明介质密度匹配被破坏,过滤精度下降。
化学性质劣化
对于长期处理腐蚀性水质(如高 pH、含氯离子)的过滤器,介质可能发生化学溶解(如石英砂在强碱性条件下溶蚀),导致粒径变小、总量减少。
介质表面滋生大量微生物(如生物膜),且消毒处理后仍反复出现,可能影响出水卫生指标。
三、基于设备运行参数异常的判断
设备运行数据的异常变化也能间接反映介质问题:
水头损失异常
过滤初期水头损失就明显高于设计值(如初始水头损失>0.3m),说明介质层可能因板结或装填不当导致孔隙率降低。
反冲洗后水头损失下降不明显,或短时间内迅速回升,表明介质已无法通过反冲洗恢复通透性能。
反冲洗效果失效
即使提高反冲洗强度(如增加冲洗水量、延长冲洗时间),仍无法有效松动滤层,反冲洗排水浊度始终偏低(说明杂质未被冲出),或排水中持续出现大量介质颗粒(说明介质流失)。
四、基于使用年限的经验判断
在正常运行和维护条件下,不同介质有大致的使用寿命,可作为更换的参考:
无烟煤:通常 2-3 年需补充或部分更换,5 年左右整体更换。
石英砂:使用寿命较长,一般 3-5 年补充一次,6-8 年整体更换。
石榴石、磁铁矿等高密度介质:因机械强度高,使用寿命可达 8-10 年,但需定期检查级配和污染情况。
若过滤器长期处理高浊度、高污染水质(如工业废水),介质寿命会缩短,需适当提前检查更换。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是恢复滤料过滤能力的核心操作,目的是通过水流(或气水联合)的扰动,清除滤料层截留的悬浮物、胶体等杂质,使滤料重新松散分层。反洗操作需严格按步骤控制参数,避免滤料流失或清洗不彻底。以下
多介质过滤器在运行过程中,需重点关注参数稳定性、滤料状态、反洗效果、预处理适配性及设备安全等问题,以避免过滤效率下降、滤料失效或设备损坏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一、核心运行参数监控,及时发现异常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操作需遵循 “准备→过滤→反洗→正洗” 的循环流程,核心是通过滤料截留污染物(过滤阶段),并通过反向冲洗恢复滤料性能(反洗阶段)。以下是具体操作步骤及关键要点:一、运行前准备
多介质过滤器阀门的材质选择需结合介质特性(如腐蚀性、温度、压力、颗粒含量)、工况要求及成本预算,主要分为金属材质、非金属材质及复合材料三大类,具体如下:金属材质阀门(高强度、适用于中高压工况)
多介质过滤器的阀门数量通常根据其功能设计和工艺流程确定,标准配置一般包含 7 个阀门,具体如下:一、核心阀门配置(7 个)进水阀控制原水进入过滤器的主通道,过滤阶段开启,反冲洗时关闭。常见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