滤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滤层单位面积的水量(单位:m/h),是影响过滤效果的核心参数之一,直接关系到杂质截留效率和设备处理能力。
合理范围:常规多介质过滤器(石英砂 + 无烟煤)的滤速通常控制在 8-12 m/h;针对低浊度水(如地表水预处理)可适当提高至 15 m/h,高浊度水(如工业废水)需降低至 5-8 m/h。
反洗是恢复滤料过滤能力的关键操作,其参数(反洗强度、反洗时间、反洗方式)直接影响滤料的 “再生效果”,进而决定后续过滤周期的稳定性。
反洗强度指单位面积滤层在反洗时的水(或气)流量(水反洗:L/(m²・s);气反洗:m³/(m²・h)),核心作用是使滤料层充分膨胀、截留的杂质脱落。
合理范围:
反洗时间指反洗操作的持续时长,需确保杂质被彻底冲洗出滤层。
合理范围:单独水反洗时间通常为 5-10 分钟;气水联合反洗时,气洗 2-3 分钟 + 气水同时洗 3-5 分钟 + 水洗 3-5 分钟,总时长 8-15 分钟(具体需根据进水浊度调整)。
常见反洗方式包括单独水反洗、气水联合反洗,其对过滤效果的影响差异显著:
多介质过滤器优化滤层结构需通过科学设计滤料级配、厚度与材质,构建 “高效截留 + 低阻高速” 的协同体系,具体策略如下:一、梯度级配设计:分层拦截,分散负荷采用 “上层粗、下层细” 的粒径分布(如无烟
多介质过滤器的滤层高度与过滤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,二者通过滤层的截留能力、抗冲击性和水头损失共同作用,决定了过滤器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。具体影响如下:一、滤层高度对过滤速度的基础限制滤层高度是过滤
多介质过滤器调整过滤速度时,需综合考虑原水特性、设备设计、运行条件及后续工艺要求等多方面因素,确保在保障过滤效果的同时,兼顾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。具体需考虑的因素如下:一、原水水质特性原水水质是决定过滤
根据原水水质调整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速度,核心是通过匹配水流与介质层的截留能力,在保障出水水质的前提下,兼顾过滤效率。具体调整逻辑需结合原水的浊度、杂质粒径、污染物类型等关键指标,操作如下:1、依据原水
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速度(单位 m/h)直接影响出水水质,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一、速度过快的负面影响杂质截留率下降:水流在介质层停留时间缩短,悬浮物、胶体等未被充分筛分或吸附就穿透介质,导致出水浊度升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