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反洗时间的确定方法:以 “杂质清除度” 为核心
反洗的目的是清除滤料截留的杂质,时间需结合排水浊度、滤料状态判断,同时参考常规时间范围。
核心判断标准:反洗排水浊度
这是最关键的指标。用浊度仪实时监测反洗排水,当浊度稳定降至 1NTU 以下(或与反洗进水浊度基本一致)时,说明滤料表面的杂质已基本冲洗干净,可停止反洗。
若无浊度仪,可通过肉眼观察:当排水从初期的浑浊(黄褐色、灰色)变为清澈透明,无明显颗粒或悬浮物时,可初步判断反洗完成。
辅助参考:常规时间范围
单水反洗(适用于常规水质):通常为 5-10 分钟,若原水浊度高(如地表水雨季),可延长至 10-15 分钟。
气水联合反洗(适用于高浊度或黏性杂质):先气洗 2-3 分钟(用压缩空气扰动滤料),再水洗 5-8 分钟,总时长控制在 7-11 分钟,效率比单水反洗更高。
特殊工况调整
滤料类型:活性炭质地脆,反洗时间需控制在 5-8 分钟,避免过度冲刷导致颗粒破碎;石英砂、无烟煤可适当延长至 8-15 分钟。
污染程度:滤料截留杂质多(如进出口压差达 0.1MPa),需延长反洗时间;杂质少则可缩短。
二、正洗时间的确定方法:以 “出水达标度” 为核心
正洗的目的是清除反洗残留的废水和杂质,时间需结合出水水质一致性判断,同时参考常规范围。
核心判断标准:出水与进水的一致性
出水浊度:检测正洗排水,当浊度降至 与进水浊度接近(通常 < 1NTU) 时,说明残留杂质已清除,可停止正洗。
出水外观与 pH 值:无浊度仪时,观察排水清澈无浑浊;若系统涉及酸碱调节,需确保出水 pH 值与进水 pH 值一致,避免残留酸碱影响后续工艺。
辅助参考:常规时间范围
常规滤料(石英砂、无烟煤):正洗时间通常为 5-10 分钟。
吸附性滤料(活性炭):因孔隙可能残留反洗水,需延长至 8-15 分钟,确保残留物质冲洗干净。
特殊工况调整
反洗效果:反洗彻底(排水浊度低)时,正洗只需 5-8 分钟;反洗不彻底则需延长至 10-15 分钟。
正洗流速:流速与过滤流速一致(5-10m/h)时,若流速过低,冲洗效率低,需延长时间;流速过高则可能扰动滤料,需控制流速并按水质判断时间。
三、关键原则:避免 “唯时间论”,优先看水质
确定时间时,需避开两个常见误区,确保流程高效且节水:
误区 1:固定时间,不看水质。例如反洗仅按 5 分钟操作,若排水仍浑浊,会导致滤料再生不彻底,后续过滤压差快速升高;正洗未达标就停止,会让残留杂质进入后续系统(如污染反渗透膜)。
误区 2:过度清洗,浪费资源。反洗至排水完全清澈(如 0.5NTU 以下)或正洗超过 15 分钟,会增加水耗,还可能导致滤料层过度压实(正洗)或流失(反洗)。
确定多介质过滤器的正洗和反洗时间,核心原则是 “以水质指标为核心,结合时间范围和工况灵活调整”,而非固定死守时长,具体可按以下步骤和标准操作。一、反洗时间的确定方法:以 “杂质清除度” 为核心反洗的目
多介质过滤器的正洗和反洗不可以同时进行,二者是运行流程中前后衔接的独立阶段,核心目的和水流方向完全相反,同时进行会导致过滤系统紊乱、无法实现滤料再生。一、正洗与反洗的核心差异:无法同时进行的关键原因正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时间通常控制在5-15 分钟,具体时长需结合滤料类型、污染程度及反洗方式(单水反洗 / 气水联合反洗)灵活调整,核心判断标准是反洗排水浊度。一、反洗时间的常规范围与影响因素反洗时间并
多介质过滤器的正洗时间没有固定标准,通常控制在5-15 分钟,核心判断依据是出水水质,而非单纯的时间长短。一、正洗时间的常规范围与影响因素正洗时间会受滤料类型、反洗效果、进水水质等因素影响,不同场景下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流程主要分为过滤、反洗、正洗三个核心阶段,按顺序循环进行以保证持续过滤效果。一、核心运行阶段:三阶段循环1. 过滤阶段(正常工作状态)这是过滤器的核心工作阶段,目的是去除水中杂质。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