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反洗准备阶段
停止过滤:关闭过滤器进水阀和出水阀,切断原水进入,确保滤料层处于静止状态,避免反洗时污染物被带入下游管路。
排水降压:打开过滤器底部排污阀,将滤料层上方的清水(或原水)排出,直至水位降至滤料层表面 10-20cm 处,减少反洗时的水力冲击,同时降低滤层内部压力,便于后续反洗介质(水或气)穿透。
二、气洗阶段(可选,增强反洗效果)
对于污染较严重的滤料(如截留大量黏附性杂质),可先进行气洗:
通入压缩空气:打开进气阀,通过过滤器底部的布气装置通入压缩空气,气洗强度通常为 10-15L/(m²・s),持续 3-5 分钟。
作用原理:气流在滤料层中形成剧烈扰动,使滤料颗粒相互碰撞、摩擦,将附着在表面的污染物剥离,尤其对油污、生物黏泥等黏性杂质效果显著。
三、水洗阶段(核心环节)
气洗结束后(或直接进行水洗),通过底部布水装置通入反向清水(一般为过滤后的产水或软化水),具体操作:
控制水洗强度:根据滤料类型调整流速,例如无烟煤滤料水洗强度为 10-12L/(m²・s),石英砂为 12-15L/(m²・s),确保滤料层膨胀率达到 50%-70%(即滤层厚度增加 50%-70%)。
持续时间:通常水洗 5-10 分钟,直至排污口出水清澈,无明显悬浮物或杂质。
关键要点:水洗时需观察滤料膨胀状态,避免强度过大导致滤料流失(可通过顶部观察孔查看),同时确保布水均匀,防止局部滤料清洗不彻底。
四、正洗阶段(恢复过滤状态)
反洗结束后,需通过正向水流冲洗滤料层,使其重新压实并去除残留杂质:
正向进水:关闭反洗进水阀和排污阀,打开进水阀和正洗排污阀,以正常过滤流速(5-10m/h)通入原水,持续 2-3 分钟。
达标判断:当正洗排污口出水浊度≤1NTU(或符合设计要求)时,关闭正洗排污阀,打开出水阀,过滤器恢复正常过滤运行。
反洗频率与注意事项
频率:根据进水浊度和过滤周期确定,一般当过滤器进出口压差达到 0.05-0.1MPa 时启动反洗,或每日固定反洗 1 次。
注意事项:反洗用水需清洁,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;气洗与水洗可交替进行(如 “气洗 - 水洗 - 气洗 - 水洗”),增强清洗效果;冬季需注意反洗水温度,防止滤料冻裂。
通过上述过程,多介质过滤器的滤料可恢复截留能力,保证长期稳定运行,是水处理系统预处理环节的重要维护手段。
多介质过滤器的反洗是恢复滤料过滤能力的核心操作,目的是通过水流(或气水联合)的扰动,清除滤料层截留的悬浮物、胶体等杂质,使滤料重新松散分层。反洗操作需严格按步骤控制参数,避免滤料流失或清洗不彻底。以下
多介质过滤器在运行过程中,需重点关注参数稳定性、滤料状态、反洗效果、预处理适配性及设备安全等问题,以避免过滤效率下降、滤料失效或设备损坏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一、核心运行参数监控,及时发现异常
多介质过滤器的运行操作需遵循 “准备→过滤→反洗→正洗” 的循环流程,核心是通过滤料截留污染物(过滤阶段),并通过反向冲洗恢复滤料性能(反洗阶段)。以下是具体操作步骤及关键要点:一、运行前准备
多介质过滤器阀门的材质选择需结合介质特性(如腐蚀性、温度、压力、颗粒含量)、工况要求及成本预算,主要分为金属材质、非金属材质及复合材料三大类,具体如下:金属材质阀门(高强度、适用于中高压工况)
多介质过滤器的阀门数量通常根据其功能设计和工艺流程确定,标准配置一般包含 7 个阀门,具体如下:一、核心阀门配置(7 个)进水阀控制原水进入过滤器的主通道,过滤阶段开启,反冲洗时关闭。常见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