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澈
17637315927
新闻资讯

为您提供利菲尔特最新动态以及行业的最热资讯

  主页   >   新闻资讯   >   产品知识   >  
如何根据原水水质调整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速度?
发布时间:2025-07-16  浏览量:0次  来源:利菲尔特

根据原水水质调整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速度,核心是通过匹配水流与介质层的截留能力,在保障出水水质的前提下,兼顾过滤效率。具体调整逻辑需结合原水的浊度、杂质粒径、污染物类型等关键指标,操作如下:

1、依据原水浊度调整速度

浊度是反映水中悬浮物含量的核心指标,直接决定过滤负荷:

低浊度原水(浊度 < 5 NTU,如地下水、优质地表水):杂质含量少,可适当提高过滤速度至 10-15 m/h(甚至 15-20 m/h,视介质精度而定)。此时水流停留时间虽缩短,但因杂质总量低,仍能有效截留,同时提高处理效率。

中浊度原水(浊度 5-20 NTU,如一般地表水):需控制在设计基准速度(8-12 m/h),平衡截留效率与处理量。若原水浊度波动(如雨季升高),应同步降低速度(如降至 6-8 m/h),避免杂质过载。

高浊度原水(浊度 > 20 NTU,如汛期河水、工业废水):必须降低速度至 5-8 m/h,延长水流在介质层的停留时间(通常需 > 30 秒),确保大量悬浮物被充分截留,防止穿透。若浊度过高(>50 NTU),需先经混凝沉淀预处理,再将过滤器速度控制在 5 m/h 以下。

2、依据杂质粒径与类型调整

细小颗粒(如胶体、黏土,粒径 < 10 μm):依赖介质表面吸附,需较低速度(5-8 m/h)以延长接触时间,避免颗粒随水流穿透。若速度过高,吸附效率会下降 50% 以上,导致出水浊度骤升。

粗大颗粒(如砂粒、藻类,粒径 > 50 μm):主要通过筛分截留,可提高速度至 10-15 m/h,此时介质层不易堵塞,且截留效率稳定。

含黏性杂质(如生物黏泥、油类):易堵塞介质孔隙,需降低速度至 5-7 m/h,同时缩短反洗周期,防止杂质黏连形成 “滤饼”。

3、结合后续工艺要求调整

反渗透预处理:需严格控制 SDI(污染指数)<5,浊度 < 0.1 NTU,过滤速度需稳定在 5-10 m/h,避免微小颗粒污染膜元件。

循环水旁滤:以去除悬浮物为主,速度可放宽至 10-15 m/h,但需监控出水浊度(通常 < 5 NTU),防止菌藻滋生。

4、动态调整原则

运行中需通过进出口压差出水浊度监测实时调整:

若出水浊度突然升高或压差增长过快,应立即降低速度 10%-20%,必要时提前反洗。

原水水质稳定时,速度可维持在设计值 ±10% 范围内,避免频繁波动影响介质层稳定性。

总之,过滤速度需 “量水而定”:杂质多、颗粒细时降速保水质,杂质少、颗粒粗时提速提效率,同时联动监测数据动态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