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严格监控运行参数
控制进出水压差:正常运行时压差应<0.1MPa,若超过 0.15-0.2MPa,可能是滤层堵塞或布水系统异常,需立即检查。定期记录压差变化趋势,若压差上升速率加快,如每天增加>0.01MPa,提示滤料污染加剧,需缩短反洗周期。
稳定进水流量:确保进水流量在设计范围内,避免超流量运行导致滤层负荷过高、杂质穿透,影响过滤器性能和滤料寿命。
监测进出水浊度:进水浊度需符合设计标准,如<20NTU,出水浊度通常需<5NTU。若出水浊度突然升高,如>10NTU,可能是滤料混层、承托层损坏或反洗不彻底,需停机检查。
关注其他水质指标:定期检测进水的悬浮物(SS)、油含量、pH 值等,若原水水质波动,如 SS>50mg/L,需调整预处理工艺或增加反洗频率,防止杂质过多对过滤器造成损害。
2.加强滤料维护
定期巡查滤料状态:通过过滤器顶部视镜查看滤料表面是否平整,有无 “泥球”“沟流” 或滤料露出。若发现滤料板结,需加强反洗或进行化学清洗。反洗后检查排水中滤料流失量,若单次反洗损失超过总量的 5%,需排查反洗强度是否过高、承托层是否破损等问题。
进行滤料检测:每月打开人孔盖,检查滤料污染程度,如无烟煤表面是否发黑、石英砂是否黏附絮状物。每季度采集滤料样品,检测磨损率和灰分,磨损率>3% 需更换,灰分>5% 提示有机物污染严重,需进行相应处理。
3.做好阀门与管路维护
确保阀门密封性:检查各阀门是否漏水、卡涩,尤其注意法兰连接处和阀芯密封胶圈。每周手动开关阀门 1-2 次,防止阀芯因长期静止生锈卡死。
维护管路与布水系统:用听诊法检查管路是否有异常水流声,定期清理管路过滤器,防止杂物堵塞布水器孔眼。对于石英砂 + 无烟煤双层滤料,每季度打开人孔检查承托层是否平整,有无滤料渗入。
4.优化反洗流程
控制反洗参数:反洗过程中,控制滤层膨胀率在 40%-50% 之间,既能使滤料充分膨胀去除杂质,又不至于导致滤料混乱或流失。同时确保反洗水量充足,一般反洗水量为正洗水量的 2.5 到 4 倍,并合理设置反洗时间,保证清洗彻底。
检查反洗质量:反洗过程中监测排水浊度,理想曲线应为 “快速上升至峰值后逐渐下降”。若浊度下降缓慢或长期>5NTU,说明反洗不彻底,需延长反洗时间或提高强度。反洗结束静置后,观察滤料分层是否清晰,若出现混层,需调整反洗强度或重新级配滤料。
5.落实周期性维护任务
每日维护:记录运行参数,填写运行日志。清理设备表面及周边杂物,保持通风良好,防止电机过热。
每周维护:手动切换备用设备,避免单台设备长期运行导致滤料偏磨。检查反洗泵、风机的润滑油位,油位低于视窗 1/2 时需补充。
每月维护:对设备进行防腐处理,补刷脱落的油漆,尤其是法兰接口、焊缝等易腐蚀部位。
每季度维护:校验自动控制系统的传感器,确保信号传输准确。
6.建立维护记录与趋势分析:建立台账,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、内容、更换的零部件等。每月分析运行数据,对比历史趋势,提前预判滤料寿命到期或设备故障,如压差同比上升 30% 时,提示滤料可能需更换。
判断多介质过滤器的滤层结构是否破坏,需要结合运行参数监测、现场观察、性能测试及拆解检查等多维度手段,重点关注滤层完整性、均匀性及功能性的异常表现。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:一、通过运行参数异常判断滤层结构破
多介质过滤器水头损失突然下降(即水流通过滤层的阻力异常减小)通常意味着过滤系统出现了 “短路” 或滤层功能失效,需及时排查原因以避免出水水质恶化。具体原因如下:一、滤层结构破坏,导致水流短路滤料层出现
多介质过滤器水头损失上升过快(即水流通过滤层的阻力异常增大)会对过滤系统及后续工艺环节产生一系列连锁危害,不仅影响设备运行效率,还可能导致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。具体危害如下:一、直接影响过滤系统运行效率
多介质过滤器的水头损失异常(上升过快或突然下降)是过滤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,其本质是水流通过滤层的阻力偏离正常范围,背后涉及滤料状态、设备结构、运行操作等多方面因素。以下从具体成因展开分析:一、水头损
判断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效果是否下降,需结合出水水质指标、运行参数变化及设备状态综合分析。以下是具体的判断方法和指标:一、出水水质直接检测出水水质是过滤效果最直观的体现,通过以下指标可直接判断:1.浊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