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盘过滤器的反洗系统是保障其持续高效过滤的核心组件,通过精准控制和定向冲洗,实现滤布再生。以下是其工作原理、关键组件及运行机制的详细解析:
一、反洗触发条件
反洗系统的启动由液位差监测或定时控制双重机制触发:
液位差(压力差)控制
过滤过程中,杂质在滤布内侧堆积,导致中心转鼓与过滤出水侧的液位差(或压力差)逐渐增大。
当液位差达到设定阈值(如 0.3-0.5 米水头损失)时,控制系统自动启动反洗程序。
定时控制
作为辅助机制,可根据进水水质设定固定反洗周期(如每 2-4 小时一次),防止杂质长期黏附导致滤布堵塞。
二、反洗系统核心组件
1. 反洗水泵
作用:从清水池或过滤后出水端抽取清洁水,加压后输送至反洗喷嘴。
参数:扬程通常为 10-15 米,流量根据转盘过滤面积确定(如每平方米滤布反洗流量约 1-2m³/h)。
特点:采用不锈钢材质,耐腐蚀性强,适应长期高频运行。
2. 反洗喷嘴
布置方式:沿转盘外周或中心转鼓上方固定安装,喷嘴方向与滤布表面呈30°-45° 夹角,确保冲洗水流覆盖整个滤布表面。
类型:多采用扇形喷嘴或螺旋喷嘴,形成均匀的扇形水幕或旋转水流,冲击力集中且覆盖范围广。
间距:喷嘴间距一般为 200-300mm,确保无冲洗盲区。
3. 排水系统
作用:收集反洗过程中冲下的污水,通过管道排入污泥池或预处理单元。
结构:中心转鼓底部设排污口,或在设备底部设置环形集水槽,确保污水快速排出。
三、反洗工作流程
反洗过程分为停止过滤→冲洗→排水→恢复过滤四个阶段,全程由 PLC 控制系统自动执行,单次反洗耗时约 5-10 分钟:
1. 停止过滤阶段
中心转鼓暂停转动,进水阀门关闭,停止原水进入,确保反洗过程不影响过滤单元。
2. 冲洗阶段
反洗水泵启动:清洁水经喷嘴高速喷射至滤布外侧,水流方向与过滤方向相反(即从滤布外侧向内侧冲刷)。
机械辅助作用:部分设备配备旋转式反洗臂,边喷水边缓慢转动(转速约 1-2r/min),增强对滤布缝隙内杂质的剥离效果。
冲洗强度:水流冲击速度可达 5-8m/s,有效破除滤布表面的泥饼层,使截留的悬浮物(如 SS、胶体)脱落。
3. 排水阶段
脱落的杂质随反洗污水经排污口排出,排水过程持续 1-2 分钟,确保设备内残留污水排空。
4. 恢复过滤阶段
反洗水泵关闭,进水阀门开启,中心转鼓重新启动转动,进入下一个过滤周期。
四、反洗技术特点
1. 节水设计
反洗用水为过滤后清水,无需额外水源,耗水量仅为处理水量的 1%-3%(传统砂滤池反洗耗水约 5%-10%)。
部分设备配备反洗水回收系统,将低浓度反洗污水回流至前端预处理单元,进一步减少水资源浪费。
2. 高效剥离杂质
滤布表面光滑且孔隙均匀,反洗时水流可深入滤布纤维间隙,相比颗粒滤料(如石英砂)更易清洁。
对于黏性杂质(如食品废水中的蛋白质胶体),可通过加药辅助反洗(如投加少量酸 / 碱或表面活性剂)增强清洗效果。
3. 低能耗运行
反洗过程仅水泵耗能,无其他动力设备,以处理规模 10000m³/d 的设备为例,反洗功率约 2-3kW,能耗成本低。
判断多介质过滤器的滤层结构是否破坏,需要结合运行参数监测、现场观察、性能测试及拆解检查等多维度手段,重点关注滤层完整性、均匀性及功能性的异常表现。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:一、通过运行参数异常判断滤层结构破
多介质过滤器水头损失突然下降(即水流通过滤层的阻力异常减小)通常意味着过滤系统出现了 “短路” 或滤层功能失效,需及时排查原因以避免出水水质恶化。具体原因如下:一、滤层结构破坏,导致水流短路滤料层出现
多介质过滤器水头损失上升过快(即水流通过滤层的阻力异常增大)会对过滤系统及后续工艺环节产生一系列连锁危害,不仅影响设备运行效率,还可能导致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。具体危害如下:一、直接影响过滤系统运行效率
多介质过滤器的水头损失异常(上升过快或突然下降)是过滤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,其本质是水流通过滤层的阻力偏离正常范围,背后涉及滤料状态、设备结构、运行操作等多方面因素。以下从具体成因展开分析:一、水头损
判断多介质过滤器的过滤效果是否下降,需结合出水水质指标、运行参数变化及设备状态综合分析。以下是具体的判断方法和指标:一、出水水质直接检测出水水质是过滤效果最直观的体现,通过以下指标可直接判断:1.浊度